台灣篆刻界在「日治時期」與日本間常有交流。宗師級「篆刻大家」足達疇邨(あだちちゅうそん1868~1946)的「訪台時間點(1927年的11月7日至12月16日)」與「訪台背景」很微妙。①昭和2年日本金融恐慌,台灣却安定,顯現有雄厚財力。②票選『台灣八景』已公佈;費時3年台北「龍山寺廟新築落成」昭和2年12月11日起,連續5日慶祝活動。③疇邨氏「掛名弟子」鹽谷壽石的『老子「道德經」全文套印』正風光地在『臺灣日日新報』連載,享受日本篆刻家在自己國內報紙也未曾有過的待遇。④吳昌碩(1844.9.12~1927.11.29)死去,應會在其他地域的篆刻界激起漣漪。
疇邨氏之台灣行,較有可能由另一名「掛名弟子」小野支山接待遊歷台南,但『臺南新報』資料已散佚。在台北與篆刻界的互動情況可知,主要是因為仍存有魏清德〔潤庵〕的記錄。現整理於下:
1﹒來台訊息
『臺灣日日新報』昭和2(1927)年11月7日『夕刊』第二版,〈篆刻の大家疇邨翁來臺〉記事全譯於下:
據聞篆刻家,現今第一名手足達疇邨翁,這次為了探訪蓬萊風光,現駐留於本地尾崎古邨(即尾崎秀真)家。翁出身於濱村薇山(即濱村藏六四世1826~1895.2.24)師門;旁通詩書,特別於『篆‧隸』堪稱古今無人可並駕。在留期間可應『希望者』之需,揮毫篆刻。
2﹒有「潤例」的報導
『臺灣日日新報』昭和2年11月10日『夕刊』第四版『無腔笛』專欄,〔主筆〕魏潤庵的全文照錄:
▲「臺灣美術展」閉會(昭和2年11月28日起10日間,「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」在「樺山小學校講堂」舉行),「黃土水君之彫刻個人展」亦不復延期(昭和2年11月5‧6兩日,在「臺北博物館2樓」舉行);此間吾人對於各藝術品印象,尚歷歷如在目前。
吾人茲更介紹:東京第一流「篆刻大家」疇村足達先生之來臺。
▲原夫『篆刻』一途,固東洋日支兩國所獨創,為「黃髮碧眼白皙洋人」所摸索不解之處。其始則漢秦官私鑄印,降至元明清摹刻,遂駸(ㄑㄧㄣ)駸乎彌盛。雖楊子雲有『雕蟲小技』之說,實則「文人墨客」莫不藉以游心物外。刀法之講求、字畫之考證、位置之疎密談何容易!趙(趙孟頫)吾(吾丘衍)文(文彭)何(何震)之輩,擅美於前。有清桂未谷(桂馥)、鄭簠(ㄈㄨˇ)、鄧石如、翁覃溪(翁方綱)、丁鈍丁(丁敬)、黃小松(黃易)輩,踵盛於後。又降至晚近,則徐三庚、吳缶(ㄈㄡˇ)廬(吳昌碩)等,是其卓卓者也。
▲疇村先生,現寓於東京市趜町區隼町。『篆刻之力量』勿論足與徐三庚、吳缶廬諸大家雁行,而無所遜色。『詩』則夙與,故森槐南、本田種竹、永坂石埭,今之國分青厓、岩溪裳川諸名士,相周旋往來。傍通『六法(指『六書』)』,而於『篆書』一途猶深造詣焉。
▲先生此回之來臺,為欲探取蓬萊秋色,現投止在三十餘年前老友尾崎古村氏之「讀古村莊」。古村氏亦「斯道」具眼者,宜其苔岑相契、氣味相投也。
▲疇村先生老矣!然極矍鑠。童顏大耳,髯鬚颯爽,樽酒細論,談笑泉湧,固一見而知其為『老詞客』也。於是在『北』之「內‧臺人」斯道同好者,若:小松吉久〔天籟‧孤松〕、石原〔西涯〕幸作、鷹取〔岳陽〕田一郎、小野〔支山〕岐、大久保石壽、諏訪〔素濤〕忠藏、高澤〔南山〕壽、尾崎秀真〔古村‧白水〕、大津鶴嶺、豬口〔鳳庵〕安喜、鹽谷〔壽石〕彌壽次、魏〔潤庵〕清德、劉〔篁村〕克明(時任「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」教諭)、高橋〔滹山〕醇領、高井〔得堂〕清隆、松田〔寄山〕德三諸氏,出為「發起」。得先生之鼎諾:『篆刻金石』每顆拾圓,『揮毫書畫』每枚十圓;應「同好者」之需,共結『篆刻‧書畫』雅緣。
▲夫燈下傳箋,密護鯉魚之信;花間讀畫,濃題蝴蝶之圖;則圖印之精,不可不講也。書畫雖斷縑片紙,物以人重;小窓對晤,想見其人;亦足以促『古藝術心』奮起。
『外來藝術』風靡今日,此種『純東洋固有篆刻書畫』猶有提倡‧保有‧發揮之要。(完)
3﹒魏清德的贈詩像說教
『臺灣日日新報』昭和2年11月17日第四版,刊出〈疇邨‧白水二先生惠臨,喜賦長句三十韵奉贈〉魏清德〔潤庵〕的漢詩:
▲軒軒疇村翁,落落商山侶;采芝駐童顏,髯長一尺二。
▲少小聞翁名,今茲喜相值。前宵走訪翁,覷面慰寤寐;今宵翁過存,倒篋談奇字。愛翁篆刻高,源流窮變異;上追蝌蚪文,蒼然發神思;下逮元明清,作者遵「六義」。
▲贈我石一拳,疑從仇池至;小篆題上頭,行行斯氷意;朱泥手親調,色澤鮮而膩。
▲臺灣本孤懸,久共蓬萊秘;居鄰帝釋天,席割牛皮地。有明國姓爺,憤逐紅毛去;篳路襤褸功,先民開其利。白水有真人(指尾崎秀真),史材勤羅致。為言四千年,『志乘』多不備;誰知貝錦珍,『禹貢』夙所記。即依『卉服論』,舍此亦無類。
▲我言我臺灣,亂峰插天翠;時興膚寸雲,垂垂四海被。豫章大千尋,雷斧不敢試;山鬼隻腳跳,澗猿飲連臂。此間鳥迹書,仙真或遺棄;黑潮吹拍空,群鯨若結駟;平田稻雲黃,常夏富果餌。願翁探討餘,收拾歸「印笥」。豈無「鐵筆」資?感觸神游戲!我酒味愧醨,我詩狂能恣;歡愉美邂逅,無懼拚一醉。
4﹒與「台灣印人」雅集,共刻一印
『臺灣日日新報』昭和2年11月22日『夕刊』第四版,刊有〈魏清德〔潤庵〕的圓山蜆亭雅集〉文章附「印影」,「印文」白文陰刻『偶來太古巢邊地,同挹(ㄧˋ此處做「揖」解)蓬萊島上仙』。
①漢文照錄
「蜆亭」在臺北圓山「明治橋」畔,下臨「基隆川」清流;過橋為「劍潭山」,又其西,則陳迂谷先生「太古巢」遺跡。會為歡迎「東京篆刻宗匠」疇村足達翁而設也。維時昭和丁卯十一月念(即「廿」字)日。
「豫會者(豫字宜做「與」解)」各刻一字或二字。囑潤菴譔(通「撰」字)句。外為:小松〔天籟(年輕時號「孤松」)〕吉久、豬口〔鳳庵(亦號「葆真」)〕安喜、宮本瓦全城(俳畫家,「ゆうかり」社社員。該社發行月刊《ゆうかり》,通稱為《油加利俳句誌》;月刊各號的「封底」常設『同人印譜』園地,刊登社員自用印或藏印的「印影」,是「日治台灣」推廣篆刻的助力)、〔玄中〕黃淵源(時任「新莊街長」)、〔潤菴〕魏清德等,賓主凡十有七人。
②刻印之分工〔標示於「印影」左側〕
『偶』三浦〔東仙〕淺吉(時任「殖產局農務課」雇員)。『來』小野支山。『太』高澤南山(「ゆうかり」社社員)。『古』高井得堂(1938.5.29死去)。『巢』尾崎古村(白水)。『邊』松田天村(德三,台北刻印及工藝品店「以文堂印房」主人)。『地』(同人;即仍是松田德三)。
『同』諏訪素濤。『挹』(同人;即仍是諏訪素濤)。『蓬』鹽谷壽石。『萊』鮫島巨洲(清;「ゆうかり」社社員,時任「基隆稅關」檢查課「鑑定官補」)。『島』西樵仙。『上』石原西涯。『仙』足達疇村。
5﹒返國訊息
『臺灣日日新報』昭和2年12月16日『夕刊』第一版,〈足達疇邨氏歸京〉記事全譯於下:
上個月來到臺北市,在留中的東都篆刻家足達疇邨氏,已結束「南部方面」的旅行。將於16日上午9時20分從「臺北車站」出發,就其歸東京之途。
6﹒小結
「台灣神社」還在「太古巢邊地」的『日本時代』,主祀神「能久親王」也是『蓬萊島上仙』呀。魏清德〔潤庵〕撰句『偶來太古巢邊地,同揖蓬萊島上仙』,真是富「創造性糢糊」有夠「包容力」;選用『揖』字,較其他『拜』字等,各方人士更能接受。
『臺灣日日新報』的「印影」,與『魏清德撰句』是會永留於『台日篆刻交流史』上的。「筆者」仍有冀望該『昭和2年與足達疇邨的共刻印』得到保存,是為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