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﹒日治臺灣看不到「嚴復墓誌銘」全文
嚴復(1854.1.8~1921.10.27)的3週年忌日,在『臺灣日日新報』大正12(1923)年10月的26日、27日第六版最下段,原要分兩天刊載〈嚴復墓誌銘〉。結果變成『文章後半截』刊登兩天,陳寶琛原題〈清故資政大夫海軍協都統嚴君墓誌銘〉,也遭到改題為〈故侯官嚴先生志銘〉。
看慣〈墓誌銘〉文體格式者,立即可以發覺『臺灣日日新報』動了手腳。殖民地統治者不願意宣揚嚴復前半生〈少年從軍報國,心思對抗列強,包含日本帝國〉。但日人又非常嘉許嚴復後半生〈放棄所有政治機會,盡心負責全譯優質西洋學說〉。因此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人,只能看到被容許的後半截〈嚴復墓誌銘〉。
〈嚴復墓誌銘〉全文在「上海古籍出版社」出版的陳寶琛著《滄趣樓詩文集》第二集,或「中华书局」出版的王栻編《嚴復集》第五冊附錄,都可看到。惟因使用簡體字與仍見錯漏字,閱讀還是辛苦。幸於查閱相關《年譜》時,發覺可以據之拼圖還原出陳寶琛所撰〈嚴復墓誌銘〉原貌。特別是民國24(1935)年6月發行的王蘧常撰《嚴幾道年譜》,對陳寶琛所撰〈嚴復墓誌銘〉逐句有其考證。
整理結果錄於此,方便『網友』閱讀。
2﹒陳寶琛撰〈清故資政大夫海軍協都統嚴君墓誌銘〉全文
君諱復,初名宗光,字又陵,一字幾道。姓嚴氏,福建侯官人也。曾祖諱煥然,嘉慶庚午舉人,松溪訓導。祖諱秉符,嗣祖諱秉忠。父諱振先,以醫名州里。
君早慧,師事同里黃宗彝(ㄧˊ),治經有家法,飫(ㄩ‵;膩)聞《宋元明儒》先學行。
沈文肅(沈葆楨)初創船政(學堂),招試英少,儲海軍將才,得君文奇之(1866;同治5年),用冠其曹,年甫十四也。既卒業,從軍艦練習,周歷南洋黃海。日本窺臺灣,(1874;同治13、明治7年)文肅奉命籌邊,挈(ㄑㄧㄝ‵;帶領)君東渡詗(ㄒㄩㄥ;偵查)敵,測量各海口。
(註※嚴復曾來臺灣,是因為明治7(1874;同治13)年『牡丹社事件』。王蘧常撰《嚴幾道年譜》頁6敘述:同治13年甲戌,先生(嚴復)22歲。日本構釁臺灣番社,沈文肅公以「船政大臣」奉詔視師。檄(ㄒㄧˊ;命令)先生隨『揚武兵船』東渡詗敵,並勘量臺東背、旂萊(花蓮)、蘇澳各海口。月餘竣事,繕具『說帖』呈報,文肅即據以入奏。)
光緒二年(1876),派赴「英國海軍學校」(1877~1879留學英國),肄(ㄧ‵;學習)「戰術」及「礮臺建築」諸學。是時日本亦始遣人留學西洋,君試輒最。湘陰郭筠仙(侍郎郭嵩燾;1818~1891)時引與論析中西學問同異,窮日夕弗休。比學成歸(1879年8月14日離英啟程回國。嚴復27歲),文肅(沈葆楨;1820.4.9~1879.12.18)已薨(ㄏㄨㄥ;死);李文忠(李鴻章1823.2.15~1901.11.7)偉其能,辟教授「北洋水師學堂」(1880年,嚴復28歲)。
君慨夫朝野玩愒(ㄎㄞ‵;貪圖安逸、矌廢時日),而日本同學歸者皆用事圖強!徑翦琉球則大戚。嘗語人『不三十年,藩屬且盡,繯(ㄏㄨㄢˊ;圈繩)我如老牸(ㄗ‵;雌性牲畜)牛耳』,聞者弗省。文忠亦患其激烈,不之近也。
法越事烈,文忠為德璀琳輩所紿(ㄉㄞ‵;騙),皇(同「惶」)遽訂約。惎(ㄐㄧ‵;毒)言者摘發,疑忌及君,君亦憤而自疎。
(註※1882年,法國據清藩屬越南東京。1884年2月清、法兩國對陣,清軍潰敗。1884年5月1日李鴻章與法國特使福祿諾上校議和於天津。李被「廣東稅務司」德璀琳(G.Detring)所誑,5月11日議訂《清法天津簡明條約》;等於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,也違反清廷『拒絕法國在雲南等邊境通商』的原則。彈劾李之『奏疏』有47封,李鴻章疑其中有嚴復捉刀代筆。嚴復憤而歸鄉,離開北京。後清法兩國政府都不通過《簡約》,1884年8月法國再啟戰端,有攻打臺灣基隆、淡水之舉。)
及文忠大治海軍,以君總辦學堂,不預機要,奉職而矣(1890年,嚴復38歲)。
景廟(意指「朝廷」)毖(ㄅㄧ‵;謹慎處理)於甲午之衂(ㄋㄨ‵;挫敗羞辱),特詔急人材。君被荐(1899(戊戌)年),召對稱旨,諭繕所擬《萬言書》以進。未及用,而政局猝變(1899年8月『戊戌政變』,清德宗光緒帝遭幽禁,慈禧太后專政)。後二年,拳匪禍作,君自是避地居滬上者七年。
君初以學不見用,殫(ㄉㄢ‵;竭盡)心著述。所譯書以瑰辭達奧旨,風行海內;學者稱為侯官嚴先生。至是,人士漸漸傾向西人學說。君以為『自由、平等、權利諸說,由之未嘗無利。脫靡所折衷,則流蕩放佚,害且不可勝言』,常於廣眾中陳之。
君既以海軍積勞敘「副將」矣,盡棄去,人貲(ㄗ‵;估量)為「同知」,洊(ㄐㄧㄢ‵;通「薦」)擢「道元」。宣統元(1909)年「海軍部」立,特授「協都統」。尋賜「文科進士出身」,充「學部名詞館」總纂。尋以碩學通儒,徵為「資政院議員」。三(1911)年,授「海軍一等參謀官」。
(※▲上文內容禁刊,▼下文內容『臺灣日日新報』刊載兩次。)
袁世凱與君雅故,其督直隸,招君不至以為憾。及罷政歸,詆者蠭(ㄈㄥ;通「蜂」)起;君抗言非之,則又感君。國體既變(「中華民國」創立),聘君長大學,充顧問參政及約法議員。君恆昌言『國人識度不適於共和』,而『戴袁者』欲資之以稱制,竄其名『籌安會』中,君始終不蒞會。袁又諷君『為文闢異議者』,則辭以疾,自是亦稀接賓客矣。
近五年中,肺疾時作,輒南歸避冬。今秋自覺病深,手書遺後人;大旨謂『中國必不滅,舊法可損益,而必不可叛,人生宜勵業、益知、輕己、重群』語至警切。以辛酉(1921)九月二十七日壽終里第,春秋六十有九。
余交君逾四十年,比歲京居尤密洽。君歸經年,秋初,猶以〈鼓山詩〉寄予,而交遂畢於此耶!悲夫。
(註※①詩〈避暑鼓山〉老病難禁住火城,今朝失喜作山行;千層石磴(ㄉㄥ‵)經階級,十里松風管送迎。潮落滄江沙出沒,雲開巖岫月分明;可憐濟勝今無具,笠糾鞵(同「鞋」字)輕廿載情。見嚴璩(嚴復之長男)1926年(丙寅)初冬編《瘉壄堂詩集》。②嚴復與陳寶琛詩文來往不少。《瘉壄堂詩集》裡嚴復稱寶琛用〔弢菴〕或〔橘叟〕。於陳寶琛《滄浪樓詩集》稱嚴復用〔幾道〕或〔幼陵〕。)
君於「學」無所不窥,舉中外治術學理,靡不究極原委、抉其失得,證明而會通之。六十年來,治「西學」者無其比也。所譯《天演論》、《原富》、《群學肆言》、《穆勒名學》、《法意》、《群己權界論》、《社會通詮》皆行於世。『雜文』散見,不自留副;僅存『詩』三百餘首。其為學一主於誠,事無大小,無所苟。雖小詩短札皆精美,為世寶貴。而其戰術、礮臺建築諸學,則反為「文學」掩矣!
三代以〔君〕貴,贈『資政大夫』。〔妣(ㄅㄧˇ;亡母)〕皆夫人。〔配〕王夫人,端淑有閫(ㄎㄨㄣˇ;婦)德,前君二十九年卒(王夫人卒於1892,較嚴復之1921)。〔繼室〕朱夫人,〔簉室〕江淑人。〔子〕五:〔璩〕二品銜,軍機處存記道、外務部郎中,四品卿銜,福建財政正監理官。〔瓛〕殤。〔琥〕、〔璿〕、〔玷〕。〔女〕四。〔孫〕一〔以僑(長孫,1920年生)〕。
(註※①〔女〕四:長女璸,二女璆,三女瓏,季女頊。②現在臺之嚴復孫女二人:嚴倬雲(夫,辜振甫)、嚴停雲(筆名〔華嚴〕,夫葉明勳),是三男嚴琥之女。)
將以是(1921)年十二月二十日,合葬〔君(與王夫人)〕於陽崎鰲頭山之陽。以余知〔君〕深,乞為〈銘〉。〈銘〉曰:
旗山龍渡歧江東,玉屏聳漲靈所鍾。繹新籀古折以中,《方言》揚雲《論》譚充,千辟弗試干越鋒。昔夢登天悲回風,飛火怒扇銷金銅,鯨呿(ㄑㄩ;張口)鼍(ㄊㄨㄛˊ;有鱗爬行動物)跋陸變江,鸱猶閱世君非矇!咽理歸此萬年宮,文章光氣長垂虹。 辛酉(1921)十二月閩縣陳寶琛撰
3﹒嚴復22歲曾來臺灣的歷史搜尋
嚴璩(嚴復之長子)撰《侯官嚴先生年譜》於1874(甲戌)項下有敘述:是時隨同赴臺者,尚有「海關稅務司」英人好博遜(Mr.
Hobson)。一日好博遜晝寢,一生番突入所居。臺東,歐人絕少,生番見之,頓起好奇之心,欲行兇焉。適為府君所見,急招一通事帶一熟番至,向生番言。該生番始去,好博遜始免於難。
依據《中華民國海關簡史》頁52與53。好博遜(Herbert.E.Hobson)於1869至1876擔任「淡水海關負責人」,1877至1878轉任「打狗海關負責人」。故知此英人原本即是清國駐臺灣之要員「海關稅務司」;嚴璩下筆『隨同』宜改寫成『陪同』。但是這一位「淡水海關稅務司」好博遜在『牡丹社事件』扮演何種角色呢?
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」刊行之「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」沈葆楨著《福建臺灣奏摺》,未發現敘述出現〔嚴復〕大名的文章。王蘧常撰《嚴幾道年譜》所言『月餘竣事,繕具『說帖』呈報,文肅即據以入奏』,無法印證。《奏摺》是否曾附上『臺東背、旂萊(花蓮)、蘇澳各海口測繪圖』,當然最值得追究。嚴復若在『牡丹社事件』裡沒有好表現,怎麼可能在1876年獲選留學英國?
『翻譯大家』嚴復22歲時確實來過臺灣。踏查日期、踏查路線,這段歷史搜尋工作,仍需繼續。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