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「座談會」日文全記錄刊於《臺灣實業界》昭和11年7月號頁36~45。因BLOGGER一篇發表限4500字,即便萬字中文譯出全文,也要拆做3次發表。當年在北投的日本人如何思考北投前途,擬訂『發展策略』,文中有生動描繪。敬請耐心觀賞。
〈北投溫泉座談會〉
『出席者』:吉武才藏(北投庄郵便局長)、長尾新次郎(やまと經營者)、大角馬之助(星の家)、古家逸藏(丸新)、蘆田竹次郎(竹葉)、平山元助(北投庄長),宮川次郎(《臺灣實業界》社長、主編)、荒川洋(《臺灣實業界》記者)。
「座談會」地點:竹葉旅館。
1﹒北投人口增多
宮川 熱天氣感謝大家前來。《臺灣實業界》從前即開始於各方面舉辦「座談會」,這次要談臺北近鄰『北投』。(※月刊雜誌《臺灣實業界》於昭和4(1929)年4月1日發行『創刊號』。昭和4年11月號頁4~9,推出〈新聞人座談會〉談『新聞自由』後,每期安排不同的〈座談會〉就是當期重點,也有「同一期」刊出2篇〈座談會記錄〉。最早關心地區發展是在昭和5年3月號頁4~9,推出〈高雄發展座談會〉。)
最近的臺灣在各種意味上,已有改變。北投是臺北最近的遊園地,也有很大改變。現在的臺灣,非僅「高雄」是新興,『新興北投』也有其愉快開朗之處。這意味著,我們新聞業者該藉「座談會」向各位請益,如何做北投宣傳介紹,同時也讓我們能深入思考。不會有艱難的提問,請大方地講給我們聽;我會以輕鬆口氣提問,開場就說到這邊。
最近「北投人口」及「進出遊客」有增加嗎?
大角 您問的『人口』,是指「內地人」嗎?
宮川 「內、臺人」都包括。
大角 這個嘛‥‥。
吉武 「內地人」700人、「本島人」15000人。(吉武才藏,佐賀縣人。大正12(1923)年即於「臺灣總督府遞信局庶務課」任職。大正14(1925)年至終戰1945年,長期擔任「北投庄郵便局長」。)
宮川 『人口』確實日漸增多。
吉武 不過「內地人」每年約只增多五六人。
宮川 旅館與料理店的『營業額』增多了吧?
蘆田 直到數年以前,是一路增加。但是在『北投檢番』(北投『藝妓』管理事務所。「北投檢番」於昭和3年12月1日開業)設置時,沒有『檢番出資證明』者,不得與『檢番』交易。即使有『營業許可』還是不行。一時,北投之繁榮為萬華所奪,非常衰敗。對「當局」而言,基於保護「營業者」的意味,變成為現在這樣『出資證明券』不增發。也就是說,現在的「營業者」即是「權利者」,若無『權利讓渡』,就看不到「新面孔」。目下是看不到增加的未來。
宮川 『客人數』有增加吧?
蘆田 我們「竹葉」這邊沒有增加。其他人怎麼樣呢?「丸新」、「星の家」?
大角 「星之家」這邊稍有增加。
古家 「丸新」這邊持平。
2﹒交通費傷感情
宮川 我講一點『題外話』。臺北如眾所知「電影院」增加了許多,『人口』也有增加;看電影的人確實有增加,各家「電影院」都有營利收益。前一陣子,本雜誌舉辦〈基隆座談會〉(刊載於《臺灣實業界》「同一期」昭和11年7月號頁12~21的〈夏の基隆座談會〉),『人口』增加同時、『遊客』也增加;當時的「出席者」全都這樣說。北投應也同基隆一樣是增加的吧。現在北投道路已有改善,省時又便利。比以前,「遊客」增加相當多了吧。
大角 確實如此。現在的「旅館」家數,約已增加10家。
蘆田 家數雖增加,在營收方面,也沒有減少。
大角 同一位客人,先前只來1次的,現會來3次4次。
古家 若「自動車(巴士)」車資能降低,「遊客」會更多。
宮川 我有同感,現在『交通費』還是高。
大角 在北投,與在川端(古亭河畔)同樣接洽5圓宴會時,生意會給川端拿去。譬如在「紀州庵」宴會時,客人各自搭乘「自動車」前來,『車資』往返要1圓。要是在北投,5人共乘往返,1人要分攤80錢(往返總計要4圓)。結局是考量廉價優先,北投處在不利的立場。
宮川 真教人洩氣。臺北到任何地點,都自由自在。即使要到北投,「車資」也還算便宜。我搭乘「自動車」來,這次單程只要1圓80錢,真便宜。如各位所言,「車資」對遊客來北投相當有影響呢。
蘆田 會有感覺的。比較起來,原價10圓,若講價後變成9圓90錢,僅僅10錢之差,也會感覺很便宜。
宮川 今日我是搭乘「大正自動車」來,確實學到很多。
大角 東門彼邊的人,先要搭乘「巴士」到「臺北驛」,再搭乘「火車」來「新北投驛」;最後再要搭乘的「自動車」的「車資」,反而是最貴的。
蘆田 我們旅館會代付「自動車車資」,這是很大的負擔。臺北那邊業者即使有「代付」也僅需50錢。我們這邊「往返都代付」要4圓。『宴會』有旅館內各部門分攤成本,可以廉價,『交通費』是居高,下不來的。「料理」及其他費用,看起來像「自動車車資」的「附屬品」。
大角 與臺北的「旅館」不同;他們的顧客只能眺望到「煙囪」與「屋頂」,穿着「羽織絝(はおりはかま;男子的和式禮服)」。北投是可身穿「浴衣(ゆかた)」,享受悠閒氣氛的。
3﹒贊成「大眾浴場」
宮川 正是如此,這種好處要善加宣傳。換人換媒體,用盡所有方法來宣傳,還有要養成習慣。剛才我提到的〈基隆座談會〉有,海中央若點亮「電燈」,必然替夜晚帶來繁昌。點亮「電燈」也才是招攬「客人」的對策。亦有提到設置「海水浴場」的發展策略;若點亮「電燈」,我們也會考慮晚間海水浴。大抵我是要「過夜」的,過夜的客人定會增加。那次〈基隆座談會〉談話,我是很有同感。
大角 『出名的藥』不做廣告也能大賣,就只需要稍稍做廣告。但一定要注射的藥,僅是『有名』還是不行。
宮川 不停地宣傳有其必要。
蘆田 不宣傳也不行。
宮川 每次來北投,都感覺這地方變更美麗了;往下方的散步道路已完成。我認為大體上接近都會地區,是很少會有這樣的「溫泉地」。釜山近邊汽車30分鐘行程有「溫泉地」之外,我走過的範圍內,都沒有這樣的「溫泉地」。
吉武 九州有,函館好像也有。「湯ノ川溫泉」與函館間很便利。
宮川 喔!真的嗎?
蘆田 大正2(1913)年「公共浴場」竣工(即現在的「北投溫泉博物館」,於大正2年6月17日『始政紀念日』一般公開)。其後還有「臺銀俱樂部」完工,好像是在「公共浴場」竣工前已完成‥‥。(「譯者」尙未找到「臺銀俱樂部」興工、竣工時日,望知者賜告)
大角 「公共浴場」竣工當時,很多人說「北投的旅館營業者」會全滅。
蘆田 事實正相反。反倒是現在的「公共浴場」漸無生意,「星の家」與其他「溫泉旅館」很用心地要在附近開業「大眾浴場」,接待不住宿却想泡溫泉的客人。
(▼「北投公共浴場」的「浴客」人數,『臺灣日日新報』多有報導;週六日假日多,平日少;夏季人多,故夏季有延長「入場時間」。但昭和10年『始政40年紀念臺灣博覽會』後,「浴客」人數是否減少之事,『報紙』沒說。▼本「座談會出席者」所用之語「大眾浴場」其後未被使用。例如「瀧の湯」自稱「新浴場」終日開放,入浴休息自由。可見「業者」是低調想躲避自家與「北投公共浴場」爭利之議。)
宮川 場所在何處?
蘆田 在「新北投驛」附近,已斥資四、五萬圓,將於最近開業。若在昔日必會引起騷動,因為變化真不小。
宮川 果然如此。
蘆田 「大眾浴場」營運時,『客層』全然不同。時勢已轉變成『較預計多一人入浴也好』。
宮川 真的是『怎樣都可以,只要人來就好』。「收音機」問世時,不也是這樣?「蓄音器」不也給說成會全滅。事實正好相反,透過「收音機」可協助選購「唱片」;反而讓「唱片」需求者增多,「蓄音器」販賣業大繁昌。
吉武 「郵便局」的『簡易保險』也如此。最初給說成,是『壓迫民間業者』。因為現今『保險思想』普及,『民間業者保險會社』愈加發展。(昭和2(1927)年10月1日起日治臺灣實施『簡易保險‧郵便年金』,於島內各「郵便局」都可辦理。)
宮川 世間並非都是憂心者。
蘆田 求擴張,就有這些事。我想北投是會日益擴張的。(▲譯自《臺灣實業界》昭和11年7月號頁36~39;未完待續)
【參考】日治北投「臺灣人」料理店「三仙閣」之創設;見『臺灣日日新報』大正15(1926)年8月10日第四版,〈新北投溫泉場,又多一島人旅館〉記事。可見當時北投開店管道很多,店中有店,店可互通,店各自有其後臺。
北投溫泉場,本島人經營者僅二處,且「磺湯」水質均係黃色。一般人士欲浴「白磺湯」者,非往內北投「內地人」旅館,則不易得。往浴士女深感不便。
者番「淡水街」李汝俊氏有鑒及此,特租「白磺湯」之「星乃家」,改造其室為和、漢、洋。用精廚人調理華洋飯食,名曰「三仙閣(北投庄149番地)」;以「島人」顧客本位,經營斯業。
聞該「閣」地佔「新北投」幽勝之處,上有「顏家別莊」,下有「臺銀俱樂部」、「陸軍浴室」;交通上離「車站」頗近。其白質「磺湯」,亦與「臺銀俱樂部」同一水源流來,分男女浴室。今後欲沐身「白湯」者,頗得其所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